广西审计厅:强化大数据赋能 提升审计监督质效

近年来,广西审计厅结合全区大数据审计工作实际出台了《自治区审计厅关于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的若干措施》,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统筹大数据审计资源,强化审计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水平。
筑牢专业人才工作体系 构建大数据审计“四梁八柱”
广西审计厅以组织建设为引领,成立由厅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大数据审计研究攻关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大数据审计研究攻关工作,并从全厅挑选42名业务骨干,组建大数据审计研究攻关团队,制定执行团队研讨交流方案,两年以来已组织7期大数据审计研讨交流活动,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及审计业务骨干分享大数据审计技术和实践案例。以引进人才为根本,积极招录、吸纳计算机专业审计人才,近两年新招录公务员中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占比40%。以强化培训为动力,2023年以来举办12期计算机培训班,学员覆盖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审计机关约716人次,其中经培训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62人,近两年考试通过率均名列全国前三。以考核激发活力为动能,将大数据审计工作纳入厅本级机关各处室考核指标,并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优先考虑大数据审计能力突出的干部,在2023年至2025年1月提拔任用的干部中,61.30%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或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高级考试认证。
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信息化数字化坚实底座
在夯实基础设施方面,广西审计厅落实审计署“统一规划、两级部署、以用为本”总体建设要求,完成总投资6629万元的“金审工程”(三期)广西项目建设工作,实现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及其应用系统在国家、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贯通运行;构建全区审计专网、数据分析网,部署多个审计应用系统及分(子)系统,实现14个设区市审计局、111个县(市、区)审计局的集成实施和终端部署。在审计数据支撑方面,建成国家审计大数据中心广西分中心,完成43TB历史数据迁移,实现多行业数据集中分析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数据业务协同方面,积极推动自治区、市、县三级大数据审计联动协同,自治区审计厅本级向基层审计机关推送审计疑点,并协调辅助三级审计机关共同开展多个审计项目数据分析。在数据信息共享方面,支持各设区市审计局建设数据分析室,目前已有12个市完成建设或升级改造工作,并向10个市级审计机关按需授权共享数据资源10.25TB。在数据采集方面,制定数据采集规划,完成财政类、社保类等12个行业47类的高频次、通用型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入库,审计数据分析室已汇聚超百亿条数据信息,为审计工作提供基本数据保障。
强化数据研究分析应用 深挖数据潜在价值
广西审计厅将大数据应用贯穿审计业务全流程,创新推行“业务主审+数据主审”双主审模式,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数据主审人员信息化数字化工作能力,并充分发挥业务主审人员审计专业优势,推动审计业务与大数据审计深度融合。2023年下半年以来,累计实施131个双主审模式审计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事项共计3098个,发现疑点数量2421个,形成审计问题线索75条,其中已办理移送问题线索数量17条,形成大数据审计方法742个、大数据技术创新应用45个;提炼总结经验做法,形成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双主审”模式,助力经济责任审计提质增效》的信息获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内刊刊发。积极开展研究型大数据审计,2023年至2024年共收到并汇总715个计算机审计项目、审计技术创新应用项目案例,从中选出76个可应用、可复制的案例在全区进行推广。强化大数据审计服务保障,国家审计大数据广西分中心查询使用数据累计9981万条、主题查询累计访问25723次、登录访问系统7669次、SQL查询分析工具累计使用21640次,为大数据审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锚定“人工智能+审计”目标 谋划大数据审计新路径
广西审计厅积极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审计技术探索研究,2024年以来撰写的2篇论文在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主办刊物《人工智能时代的审计》和中国审计学会主办刊物《审计研究》等2个国家级行业核心刊物刊发。深入探索施行“人工智能+审计”新模式,计划构建智能化、数字化审计平台,积极探索本地化部署人工智能模型,开展人工智能审计前沿技术研究,力争实现审计全过程人工智能数据支持,争取在人工智能发展中跑好审计新赛道、跑出审计新亮点。在“金审工程”项目(三期)建设基础上,以深化各业务系统与审计业务的应用融合为中心,通过构建全区智能化、数字化审计平台,建立数字分析与整合、数据分析与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审计流程管理等支持系统,实现审计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开展大数据审计作业管理,提高审计智慧决策、数据汇聚及综合管理能力。(贺依依)
来源:广西审计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